• 期刊首页
  • 期刊介绍
  • 投稿指南
  • 邮箱投稿
  • 在线投稿
  • 联系我们

期刊封面

资源节约与环保

期刊介绍

《资源节约与环保》创刊于1981年,是天津市经委主管、天津市节能协会主办的全国公开发行刊物。

综合新闻

  • 如何写好一篇硕士论文(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论文
  • moss查重率是什么(节能环保论文摘要)
  • 资源节约与环保论文格式排版(节能减排论文题
  • 资源节约与环保学术期刊(资源节约与环保是核
  • 绿色减碳!淄博环保供热光伏发电 每年节约煤炭

您现在所在位置: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火化是不是浪费资源?动物死后都会生态循环,

来源:资源节约与环保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6-15
【作 者】: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:
【摘 要】:既然人体中含有大量的能量,如果人去世后就这样被燃烧成骨灰,是不是太可惜了? 火葬虽然省地又环保,但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生态循环系统呢? 2019年5月,美国华盛顿州州长杰

既然人体中含有大量的能量,如果人去世后就这样被燃烧成骨灰,是不是太可惜了?

火葬虽然省地又环保,但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生态循环系统呢?

2019年5月,美国华盛顿州州长杰伊·英斯利签署了“关于人类遗体”的法令,并且通过了堆肥葬。承认生物自然降解(堆肥)是可接受的人类遗体处置方式,这也使得华盛顿州的殡葬方式又多了一种选择。

首先,将人的遗体放置在-18℃环境下进行急冻,随后转移到-196℃的液体氮中浸泡。遗体经过低温溶液浸泡后,就会变得脆弱无比,此时只需要剧烈地摇晃,就可以将遗体变成粉末状。

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,如果家里有老人去世,一些子女就会使用上好的棺木、修建豪华墓来表达孝道,这不仅仅是土地和木材资源的流失,也是金钱的浪费。

另一种则是“深埋土葬”,这种生态殡葬法,可以摒弃火化环节,直接将遗体放入可降解的绿色棺木中,深埋在地底下,不立碑、不圈坟。

如果从物质守恒的角度看,其实并不存在浪费这一说。人体内部大约有70%的水,在火化过程中体内的水分会变成水蒸气,随气流飘走。

而这些有机粉末,可以存放在玉米粉制作的可降解棺木中深埋地下,也可以在地面栽一棵树,让其可以茁壮成长。等6-12个月后,地下的棺木和骨灰就会被微生物分解殆尽,形成有益于土壤的肥料,也真正实现了“尘归尘,土归土”。

“堆肥葬”—化作春泥更护花

堆肥葬需要大约一个月的时间,才能将人体降解为有利于树木的肥料,比火化速度慢得多,碳强度也较低。

整个分解过程减少了95%的化学药品使用量,同时还降低了能源损耗。

在农村,一块墓地占地面积大约10立方米,地面堆砌水泥坟头,使土地无法再继续耕作,就连埋在地下的棺木都需要几十年才能腐烂,而土地又是不可再生资源,越用越少。

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,人口压力与土地之间的矛盾,使得土地资源愈发的紧张,而土葬又讲究“入土为安”,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资源。并且土葬时,人的遗体需要放置在棺木中保存,由于大量的制作棺木,导致木材资源逐渐流失。

腐烂是自然规律,对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。在自然界中,动物的尸体除了被人类或者其他动物食用外,还可以参与大自然的腐烂过程,将分解的物质重返大自然循环。生命终止后,也会通过循环再次被利用,形成一个生态。

而最后剩下的骨灰,就是无法氧化成气体的无机物,可能会被半永久性地保留在公墓或者骨灰盒中。

用可降解的骨灰坛代替了冰冷的棺木,既能满足逝者“入土为安”的想法,又做到了绿色环保。而郁郁葱葱的树木则替代了石碑,让逝者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绽放。

但随着火葬全面推广后,人们逐渐意识到火葬存在的资源浪费、污染问题,也想要研究出更人道、更科学、更合理的殡葬方式,将人体的能量有效的利用起来。

深埋土葬法

生态树葬法是一种更环保的丧葬形式,既不占用耕地资源,也不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。将逝者火化后,骨灰放入可降解的骨灰坛中埋入泥土中,以树为碑。在树上系绑丝带作为纪念。

但目前,这两种绿色生态葬在我国还没有普及。当然了,我国也在因地制宜,实行更绿色、环保的生态葬礼。

不少人认为,实行火葬将遗体火化成骨灰,可能浪费了人体本身的资源。自然界中,大多数的生物,在生命结束后,都会被大量的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,随后进入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中,继续下一轮的循环。

火葬相比于土葬,具有更大的优势。利用现代公墓形式,既节约了大量的土地、森林资源,又保护了环境,使用骨灰盒代替棺木,也避免了木材资源的流失,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。

通过以上的了解,我可以得知,生态葬的实质就是,把殡葬活动纳入到生态环境中考虑,使遗体进入到自然界物质流动的良性循环中,合理的规划土地资源,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,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。

然而,现代社会为了节约土地资源,提倡绿色环保,全面实行了火葬。那么火化作为火葬必不可少的环节,将遗体燃烧成骨灰,是否会打破生态循环系统呢?又该如何将人体的能量重新利用起来呢?

随着时间的推移,地下的遗体和棺木,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,分解成有益于土壤的有机肥料,既不影响地面的照常耕作,又满足了人们“入土为安”的心愿。

  • 1
  • 2
  • 下一页
  • 文章来源:《资源节约与环保》 网址: http://www.zyjyyhb.cn/zonghexinwen/2022/0615/2300.html

    上一篇:京杭运河或与小清河“牵手”!济南将实施这些
    下一篇:石龙中学开展节能宣传周系列教育活动

    • 资源节约与环保投稿
    • 资源节约与环保编辑部
    • 资源节约与环保版面费
    • 资源节约与环保论文发表
    • 资源节约与环保最新目录

    Copyright © 2021 《资源节约与环保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    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